文科思维及其特点
来源:无界财富

   

QQ图片20151119095942.png

什么是文科思维或者文人思维?

用感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释世界的思维,就是文科思维、文人思维。

学者万为钢曾提到,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把人脑的两套思维系统称为“系统1”和“系统2”。前者自动起作用,能迅速对事物给出一个的很难被改变的第一印象;而后者费力而缓慢,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复杂计算,甚至我们在系统2工作的时候连瞳孔都放大了。系统2根本不是计算机的对手,没人能在百万分之一秒内计算111.61872的平方根。然而系统1却比计算机强大得多,直到2012年Google用了1.6万块处理器,才让计算机学会识别猫的脸—而且它肯定还不会识别表情。系统1这么快,显然是因为它在漫长的进化史中非常有用的缘故。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不会算数,甚至不会清晰地逻辑推理的人,只要知道谁对他好谁对他坏,靠本能也能在草原上生活的不错。只有到了现代社会,他才会有大麻烦。文科思维是系统1的集大成者,而理工科思维则是系统2的产物。

在石器时代的几十万年里,甚至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一直到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世界中。我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自己所属的小部落或者小村庄,很多人一生去过的地方也不会超过一天的路程。我们熟悉每一个有可能打交道的人,而这些人的总数加起来也不是很多。这种生活模式对大脑的演化有巨大的影响。据英国人类学家邓巴估计,我们至今能够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也只有150个而已。当我们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和他们具体的表情。这种“具体思维”做各种选择的首要标准,是道德。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世代定居的传统中国社区本质上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做事不是靠商业和法治,而是靠道德和礼治。在这个体系中出了案子,首先关乎的是名声和面子,而不是利益。乡绅会“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

文科思维起源于人类天然的情感和本能,他们有时候把自己的价值判断称为“常识”,因为这些判断本来就是从人的原始思维和本能而来。然而现代社会产生了另一种思维,却是“反常识”的,就是社会本身变得越来越复杂,世界的“普遍联系”背后丝丝入扣的逻辑脉络非常细密,人类要常常面对多种选择的困惑,每一种选择都有利弊,而任何一样东西、任何一种选择都必须有取有舍,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最稀缺的东西也不同,所以选择也不同。于是,牺牲一部分价值换取另一部分更需要的价值,取舍的概念应验而生。利弊权衡、有取有舍的理工科思维。

文科思维与理工思维之分,并不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划分,更不是说学习理工科的人就具有理工科思维、学习文科的人就只有文科思维。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的区别,与上不上大学、与大学所学专业无必然联系。学理工而无理工思维的车载斗量,学文科而有理工思维的也多如牛毛。

文科思维的特点:

优点:

第一,有道德、“有情怀”。

第二,喜欢从宏观考虑问题,只求大概。

缺点:

第一,感性,往往肤浅,不深刻。

比较依赖直觉和经验。侧重于不假思索的自然感受。理工科的学术训练时时刻刻强调严谨,算错了一位数字,结果就全错了。忽略了一个要素,建立的数学模型就无法反映现实,计算出的解决方案就会完全失败。因此,在理工科的学术训练中,学生总是被要求全面地、细致地、客观地考察问题。反直觉的结论比比皆是,所以学生已经习惯于靠数据、计算和实证来解决问题。很多文科课程中,往往没有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比如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评价,无论是高是低,往往都能说出自洽的道理。而文科训练也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路和视角,这使得文科生会习惯于主观评价。一个人的主观评价基本与其直觉一致,这使得一部分文科生会忽视定量分析、排除他因、实验论证,而重视和挖掘直觉判断。因此,相比于理工科毕业生,文科毕业生在工作中可能更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

第二,不求真,求善。往往掺杂着价值判断、道德判断。“有情怀”。

文科思维往往停留在有点好东西就高兴得不得了的时代,习惯于过度夸大自己的情感和自己所看到的那个好东西的好,进而忽视了: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一种价值,都要在具体的情境下做出排序。做过利弊分析,理工科思维要求妥协,而文人总爱戏剧性地不管不顾,喜欢说不惜一切代价。理工科思维知道社会的复杂是其基本原貌,需要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应对不同的诉求,并随时根据新情况调整策略。文科思维通常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标签化,以为自己找到的那个价值和工具就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事实上却使问题本身更复杂,更混乱。

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在《知识分子与社会》一书中,对知识分子热情洋溢救国济民的‘责任感’表达了强烈的怀疑与批评。他的批评对象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而主要是左翼知识分子。

他提到,在经济领域,几代左翼知识分子热衷谈论财富如何被分配却不关心财富如何被创造,这种‘半路开始的叙事’最终造成既低效又不公正的经济政策。这些知识分子简直是‘太好’了——他们如此急于为社会负责,以至于把‘社会’自身所蕴含的力量和智慧给摒弃了。“虽然未必是‘坏人’,但索维尔批评左翼知识分子智识上的‘懒惰’。这种‘懒惰’首先体现在他们倾向于诉诸道德直觉而不是实证论据来支持其观点。‘美国最富的20%人口和最穷的20%人口贫富差距十年间又扩大了××倍’这样的说法,会让无数知识分子热血沸腾,但很少有人会指出,有研究显示,虽然抽象的‘阶层’贫富差距可能在扩大,但是由于社会的流动性,20%最穷的具体的人的收入增长速度其实远远快于最富的20%人口——也就是说,十年后的穷人大多早就不是十年前的那批穷人了。”

大家想想,在咱们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说中国贫富差距很大,阶层已经固化之类的言论?

并且我记得有篇网络文章《寒门难再出贵子》,曾经被很多人转发,在网络上风靡一时。

中国是这样的么?

我认为当然不是。

我认为,最近这二三十年,中国甚至目前处在几千年以来阶层最不固化,流动性最高的时代。这时代目前仍在持续。

大家想想,群里的各位,有多少在十几二十年前不是屌丝?有多少在三十年前父母不是农民?

话收回来,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也是非常根本的要害问题是,财富多到一定程度,多到远远超出个人生活所需的程度,多出来的部分都只具有象征意义而不具有实质意义,甚至更多地体现为富人对社会的责任。多出来的部分一定是以各种方式属于社会共有——比如以企业的方式,哪怕是以纯资产的方式——比如房产,那也是在租给别人用,让买不起房或者不想买房的人有地方可住、办公有合适的场所;而自己住的那部分,比如比尔.盖茨的超级豪宅,不仅为大量管理人员提供就业机会,而且每年向政府缴纳100万美元税收。至于富豪们拥有大量的艺术品和珠宝,那其实只是在为社会保管文明和文化,财富的多寡只有一个数字上的象征意义。

第三,比较容易从宏观上大概地去看问题,而非剖析问题,容易往往失之迂阔。

第四,看问题时量化思维较少。

伦敦奥运会组织者给运动员准备了15万个避孕套,竟在开幕仅仅五天之内被用完。腾讯请来梁文道、蒋方舟和阎连科三位文人对此事发表了意见。梁说他从来都是公开支持性产业和性工作者。蒋说拥有优秀基因就会花心。阎说中医认为以毒攻毒,性可能也是一个疏通渠道。三人说的都挺有意思,可他们怎么想不起来算算一万运动员五天用掉15万个,这是每人每天3次,5天15次的水平。真正合理的解释是大部分套被运动员拿走当纪念品了。

再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

前段时间默克尔接收难民,我觉得这人真是太圣母了。还看到有中国媒体建议中国接收难民的。我想这些媒体做这个建议很容易理解:人道主义,拯救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可怜的那些人,理所当然。中国不是二战时还拯救过犹太难民么。

但是,中国接收难民这事,真没那么简单。新闻上很快就出来【4000余名伊斯兰国组织分子扮成难民潜入欧洲】,就过去的一年里ISIS公开说了三次他们正在利用难民潮向西方派遣恐怖分子。另外伊斯兰人口在最近的几十年对欧洲的影响,媒体知道么?深思过么?

水库论坛的上海欧总的文字经常有失偏颇,但他有个观点讲得是不错的:

对于每一个人,都要给他食物,医疗,住房,教育,养老保险,维持他最基本的设施。没有人在街上饿死。

听起来很美妙?西欧一些国家,甚至真正做到了“没有贫富分化”。大企业CEO和低层蓝领收入相差不超过3倍。整个社会彻底扁平化。

可是结果呢,结果是灾难性的。

首先欧洲整体的衰弱,我们可以用“昏睡百年”形容。欧洲每一年的增长率都不足1%,基本几十年就在原地踏步。

更为恶劣的,是欧洲人口的钝化。

因为“福利制度”,所以底层人口就拼命地生。

如果你们关心学术的话,至少去拿二本《精子战争》《婴儿战争》看看。自然界所有物种的竞争,无非都是血脉和遗传的竞争。

竞争有多种模式。粗略地可以分为“追求质量”和“追求数量”二种。前者如德国人,后者如尼日利亚。

“福利社会”的结果,是使得“数量策略”获得了极大的优势。

如果政府可以掠夺勤劳“优质者”的收入,来补贴“低质量”人口。则低质多量策略,无疑会获得极大的优势。

这就是最近的几十年,在欧洲美国的黑人,拉丁裔,伊斯兰人口急剧膨胀,膨胀,膨胀,最终如癌细胞一样吞噬掉整个国家的例子。

欧总以上讲的话是挺靠谱的,绝非危言耸听。据我所知,确实欧洲不少黑人和伊斯兰人,不上班,就是靠多生几个小孩,领政府的补贴来维持生活的。这就是他们的“职业”。

第二个例子:

崔永元拍了个反转基因的纪录片。但其中有很多明显的错误。例如,片中采访者提到的“Bt蛋白能杀死害虫,所以一定对人体有害”,其实是一种简单的联想,而没有考虑到昆虫和人体消化道内截然不同的环境和细胞表面受体。再如,片中提到的“玉米喂鸟”实验,虽然感官上看到转基因玉米剩下的更多,但是这一观察并未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很多转基因玉米相对普通玉米籽粒脱水更快,这是一个优良农业性状,然而含水量更低的玉米籽粒相比于含水量高的籽粒对鸟类啄食的吸引力更小。再比如,片中有人声称“吃过一两个月有机食品感觉更健康”的言论,即使这一现象成立,也无法说明转基因食品“不健康”,因为注重挑选有机食品的人,会在生活方式上也更加注意,从而使得个人体验变的良好。而对于“个例”来说,片中一段“转基因作物如果对某些最脆弱的人群不安全,它就是不安全的”的表述是个极好的例子。因为在美国,每年就有约200人死于花生等坚果及水产引起的过敏性反应,而对谷物中麸质过敏的人数据估计超过数百万。而这些“脆弱”的人群并没有妨碍其他人群将坚果、水产和谷物视作“安全的”。

还有一些结论的提出则纯粹是玩弄观众。例如片中后半部分表述的“现在的玉米教材将有病害的玉米描述成正常玉米,以此掩饰草甘膦影响”中,那位种植园主描述的所谓“如同脚上的坏疽”的玉米根部,事实上是幼苗早期生长出的不定根形成的致密维管组织区。而片中开头出现的所谓“吃一个月有机食品后肿瘤消失”的言论,更是明显错误的。

不要说有文科思维的人,相信群内的同学大都会认为,有机食品一定更安全更健康。因为,在一般人的理解里,有机食品往往代表纯天然的健康食品。

但是,英国标准局(UKFoodStandardsAgency)日前对55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后发现,从营养质量角度比较,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间没有差异[2]。法国食品安全局(FrenchAgencyforFoodSafety)对食品中的干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及一些植物营养素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目前的研究也无法判定有机食品更营养。

而在安全方面,有机食品也未必更优。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化肥、化学农药、化学生长调节剂和添加剂及转基因技术,是依靠纯天然物质生产的食品。而根据我国国家标准规定,有机农业允许使用植物源农药。已有研究发现植物农药对环境和动物也存在一定的危害。如果有机农业的植物源农药没有控制好使用量,依然可能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因此,不管是使用合成农药还是植物源性农药,是不是安全关键还在于合理使用和监控安全的残留量。

法国食品安全局(FrenchAgencyforFoodSafety)对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中的对比分析发现,有机食品中的杀虫剂残留通常会更低,但对重金属、二噁英、真菌毒素、微生物等危害物残留分析也发现无法判定哪一种体系的食品更安全。

2012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发表在《内医学年鉴》的一份针对过去几十年两百多项研究的总结报告,有机食物甚至并不比普通食物更健康。

总之,目前对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的营养质量与安全的对比还停留在常规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实验上,尚未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二者有何差异,所以,有机食品也未必更营养更安全。

即便有机农产品上的农药残余可能更少,但是如果你考虑到有机农业的低产量,生产一单位有机食物所消耗的水和地都比化肥农业高很多,综合起来的结果是有机农业更破坏环境。并且产量低是个致命缺点。

在解放前,没有化肥的时代,中国农民耕地的平均亩产通常仅有几十斤。

事实上在没有化肥的时代,人类养活不了很多人口。在这种情况下,再怎么大声疾呼有机农业也没用。提倡有机农业,是有问题的。

总起来讲,文科思维有不少缺点,但并不是一无是处。像很多有成就的人,是文科思维和理工科思维兼有的。“投资是一门艺术”;巴菲特经常看企业是观其大略,认为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一个300磅的胖子走进来,不用称也知道他是个大胖子(大意)等等,就是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相结合的表现。所以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注意避免文科思维的缺点。

                           
                           
收益计算器IOS/安卓APP下载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