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岭创投屡现坏账的原因
标签: P2P平台 作者:管理员阅览次数:255

   

红岭作为老牌的P2P平台,为什么屡现坏账?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业务模式有致命缺陷,可持续性差。

目前在P2P平台上借款的个人或企业,通常要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大部分高达年化20%以上,30%以上也很常见。这些借款者,通常信用、质地较差。所以即便让银行的风控团队去做风险控制,也很难保持较低的坏账率,何况这些P2P平台风控能力和风控水平比银行要差不少。这就导致这些P2P平台坏账率高企,非常难盈利,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非常困难。其实这些P2P平台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持续亏损的。所以,其中一些实力差的P2P平台时有倒闭或跑路的事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这种业务模式是有问题的,我预测,在未来5-7年内,这些P2P平台绝大部分会倒闭或者转型,是大概率的事。

第二,红岭创投的“大单模式”不利于分散风险。

     由于借款方的质地、信用一般较差,P2P平台在风险定价上,必须给予借款方较高的成本。为了分散风险,必须运用大数定律的原理。只有做大量的单子(业务),大数定律才能显示其作用。大数定律的意义是:单子(业务)数量愈多,实际损失的结果会愈接近从无限单子(业务)得出的预期损失可能的结果。据此,P2P平台就可以比较精确的预测风险,合理的给贷款定价,使收取融资方的利息和其它费用能覆盖投资方的收益和P2P平台的运营成本。大数定律使在个别情形下存在的不确定性将在大数中消失。按照大数定律,P2P平台的单子(业务)的数量必须足够大,否则,缺少一定的数量基础,就不能产生所需要的数量规律。因此,P2P平台的单子(业务)应以小额、分散为主。这样有利于分散风险,也有利于给单子(业务)较准确的定价,还有利于保持业务的稳定性。而红岭在早期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但是红岭在后来进行了转型,从小额分散模式转为大单模式。并且从2014年开始,红岭创投连续放出多个额度过亿的大标项目,并且给投资人的收益较高,非常可观。这说明融资方承担的成本较高。这些借款方的风控难度,是相当大的。这无疑会大大增加红岭创投的风控难度。

第三,大单模式让红岭创投涉足竞争激烈的市场区域,业务难度增大。红岭创投服务的借款方,不少都是单笔借款过亿的。这些借款方,原本是银行、信托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的客户。在这一市场领域,P2P平台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没有优势。

第四,红岭创投的风控能力不足。

江南愤青曾指出:      

从金融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套良好的风控体系其实是在市场金融实践中不断碰撞出来的,期望通过闭门造车的方式实现,几乎不可能。
    其实,贷款标准的设置出来容易,但是修正很难,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设置的过严,那么就会发现找不到符合风控标准的客户,导致出现无贷款可放的境地,如果贷款标准过于宽松,坏账一堆的情况也必然可见。这个度的把握就是要在市场中不断的碰撞才能产生,虽然可以做各种精算,模型测试,但是具体实践的数值肯定是不断的积累的。只有形成了极为庞大的实践数据,才有可能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这种情况下导致的贷款难题就是,你可能找不到符合你想要发放贷款标准的客户。风控标准过严会淘汰掉大量的客户群体,如果风控标准过松散的话,大幅亏损不可避免。  

我也认为,银行风控体系的建立,风控模型的优化,背后就是斑斑血泪,很久的时间,很多的财富。甚至于让财政部买单,才避免不破产。其他机构,券商、信托(虽然现在还是不行)行业也经历过多次大的危机,大的折腾,甚至破产过一批机构。才成现在这个样子。

红岭创投从银行挖了不少人,风控能力在P2P平台中,应该算是较强的。但相对于动辄亿元的大单、高风险的借款方,红岭创投的风控能力仍然不够。并且风控体系的建立、风控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挖人这么简单。 

相对来讲,那些和小贷公司、证券公司、银行合作的平台,主要的风控工作是由小贷公司、证券公司、银行这些风控能力较强的机构完成的,业务模式更有可持续性。希望红岭创投作为P2P行业的老牌公司,能妥善解决业务模式的问题,稳健发展。

                           
                           
收益计算器IOS/安卓APP下载返回顶部
-->